首页 - 债券 - 最新资讯 - 正文

券商资管压力加大 报价型债券产品面临两年改造期

来源:证券时报 2017-11-09 08:20: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券商资管压力加大 报价型债券产品面临两年改造期)

报价型债券集合产品被叫停,监管部门给出了两年改造的缓冲期。这令券商资管业务压力进一步加大,不仅面对通道业务受限压力,还必须要改造报价型固收类集合产品。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券商资管集合计划的规模先于通道业务出现下降,每个季度规模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固收类集合产品的需求仍然旺盛,近期浙商资管、财通资管等券商资管都有固收类大集合改造之后开放申购,单只产品规模都超过100亿。

上海一家券商资管子公司总经理表示,“目前,监管部门的要求是报价型产品规模只能逐月减少不能增加,两年以后并表,并表的逻辑就是跟资本金挂钩。”

固收类集合

仍广受欢迎

券商大集合产品被监管部门叫停已有4年多,但存续中的大集合产品一旦开放申购,需求仍然十分旺盛,尤其是固收类集合产品。

近期,浙商资管旗下的汇金新经济第二季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从权益类改造成固定收益型产品,申购后规模超过100亿。

无独有偶,财通资管等券商资管的固收类集合发行也出现类似的火爆情况,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净值型集合产品门槛绝大多数为100万元,而上述这些大集合的门槛都是10万元或5万元。

今年以来,券商资管的大集合资金池规模已大幅下降,非资金池的固定收益类集合产品也要求改变估值方式,从报价型产品改造成净值型产品。

发行大集合产品原本是券商资管比公募基金有优势的地方,虽然2013年6月起监管部门叫停新设大集合产品,不过存续中的产品仍然可以正常运作,其中固定收益类大集合更是成为券商资管扩大管理规模的有效渠道。

据了解,业内对净值型集合的担忧是,投资者习惯了有预期收益率,对净值型产品不认可,发行会非常困难。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上述几只申购火爆的大集合产品在过渡期的操作方式是,固收类集合的估值方式已逐步改成了净值型,但合作的银行渠道主要还是基于对以往产品业绩的认可和预期,因此仍然卖得很好。

改变估值方式

两年为限

目前,向监管部门备案的报价型债券集合产品难以通过,但存续期的产品可以改变估值方式,改造成净值型产品。

所谓报价型产品,即估值方式采用摊余成本法;而净值型产品,则采用市价法。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显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对此,业内人士解释,假设投资者按100元价格买入债券,按成本法计算,永远是100块票面面值,假设票面利息是3%,那么每年都是如此,但这种方式并不体现真实的净值。赚钱的时候不要紧,但倘若债券已经跌到了95元,而账面还是没亏损,完全看不出来。最后到期前,管理人可以发行新产品以新还旧,掩盖风险。

因此,监管部门要求采用市价法估值,也就是每天都能体现债券的真实净值。不过券商资管普遍担忧的是,净值型的产品改造相对困难,而且银行可能不愿意代销,投资者认可也还需要较长时间。因为业绩投资能力的体现还有一个过程,除非收益率比报价型的产品高很多,投资者才会愿意买。

目前,银行大量的理财产品还是报价型产品,券商的集合计划在逐渐改造,监管部门给出的缓冲期是两年,但每月报价型产品规模只能逐月减少,不能增加。

规模挂钩净资本

是大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净值型产品能否得到市场认可,对券商资管的投资能力和品牌都是很大的考验,但这种趋势已然形成,大集合总体规模势必下降。

实际上,今年以来券商资管的集合计划总体规模比通道业务还更早出现缩水,通道业务下滑是今年二季末的数据才显现出来,券商集合计划的规模下降从年初就开始。

去年,券商资管集合计划规模仍逐月增加,集合产品数量从2015年末的3242只逐步增加至2016年末的3643只,资产规模也从2015年末的1.56万亿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2.19万亿元。

今年开始,集合计划的规模却在逐季减少。今年二季末,集合计划数量为3497只,较一季末减少38只,资产规模2.22万亿元,较一季末减少638.37亿元。而到三季末,集合产品的资产规模已进一步减少至2.19万亿元。

不管是通道业务类产品,还是报价型集合产品,规模与净资本挂钩都是大趋势。对于通道业务,监管部门已要求券商按规模计提风险准备金,“去通道”已成必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