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市评论 - 正文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展望

来源:金融界 2015-12-29 15:44:0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供给侧改革促供求均衡发展,经济增长进一步趋缓至6.6%——2016年经济政策展望

摘要:

国际国内环境:2016年国际经济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全球不均衡发展或者分化仍是关键词。一方面,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由于结构性问题凸显,下行风险加大;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加大全球资本流动以及金融市场波动,这也将加大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国内经济筑底企稳迹象进一步显现,但产嫩过剩依然严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显。

供给侧改革: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边际效应减弱,亟需供给侧改革发力,促进均衡发展。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等改革将不断推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宽松有度,面临的宏观形势更为复杂,一方面,汇率与利率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增强,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调控目标要兼顾更多方面。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也发生一定转变,调控工具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不断加强政策利率体系的建设,利率走廊体系不断推进;综合考虑2016年预计有1次降息,若干次降准。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支出结构应有所调整,收入减缓仍将制约积极力度。主要路径和着力点主要有: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规模,赤字率提升至3%左右;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额度等等。

2016年经济展望:展望2016,我国经济仍具备平稳增长的条件。尽管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我国经济还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以及区域梯度发展等,我国基本面仍然具备平稳增长基础。而“十三五”时期国企改革、财税金融领域等改革的深入进行,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与此同时,近两年稳增长的刺激政策效应显现,等都将促使经济平稳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将延续优化态势,一方面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内部调整更加剧烈,“三二一”特点进一步明显,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动能增强;另一方面,需求结构有所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总体上,考虑到产业增长与需求结构的平衡,经过测算我们认为2016年GDP增长或将达到6.6%,CPI1.6%左右。

2016年国际经济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全球不均衡发展或者分化仍是关键词。一方面,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由于结构性问题凸显,下行风险加大;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加大全球资本流动以及金融市场波动,这也将加大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国内经济筑底企稳迹象进一步显现,但产能过剩依然严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显,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边际效应减弱,亟需供给侧改革发力,促进均衡发展。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也需要积极发生转变,调控工具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探索利率走廊;财政政策更加积极,适当扩大赤字率和国债发行规模;支出结构向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以及基建等重大领域倾斜等。而失业率指标也有所恶化,政策层面需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仍需宽松的政策持续发力。

展望2016,我国经济仍具备平稳增长的条件。尽管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我国经济还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以及区域梯度发展等,我国基本面仍然具备平稳增长基础。而“十三五”时期国企改革、财税金融领域等改革的深入进行,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与此同时,近两年稳增长的刺激政策效应显现,等都将促使经济平稳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将延续优化态势,一方面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内部调整更加剧烈,“三二一”特点进一步明显,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动能增强;另一方面,需求结构有所变化,投资需求稳中趋缓,消费需求持续稳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总体上,考虑到产业增长与需求结构的平衡,经过测算我们认为2016年GDP增长或将达到6.6%,CPI1.6%左右。

一、2016年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分化复苏态势,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 2016年,全球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力度有限,与此同时全球不均衡发展态势将进一步延续,IMF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6%,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一方面,发达国家温和复苏,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仍存在下行压力,美国依然是推动世界经济改善的主要力量。随着消费者信心提升以及企业支出亿元增强,美国经济自主复苏动力增强;欧元区经济仍将受到高失业率以及通缩困扰,加之欧俄相互经济金融制裁短期内难以解除,欧元区经济难以大幅改善;新兴经济体由于内部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将继续压制经济潜力释放。另一方面,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将加大资本无序流动和金融波动风险。由于主要经济体复苏程度有所差异,全球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美国经济增长基础稳固,美联储推进货币正常化进程,欧元区、日本以及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将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也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各方政策分化在加大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难度的同时,也将加大全球资本无序流动、金融市场波动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从而可能冲击我国货币供给以及金融市场稳定。与此同时,由于全球需求减弱尤其是中国等大宗商品密集型投资和制造活动下滑以及供给增加,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2015年持续走低,2016年随着全球贸易的略有改善,但需求疲弱以及供给不减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徘徊,而地缘政治以及突发事件也将推动价格波动加大,这将加大我国输入性通缩压力。最后,TPP最终协议达成,国内国际政策博弈加剧。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经济温和复苏有助于稳定我国出口,大宗商品汇率有利于降低我国进口成本,但美国加息、TPP等因素或将给宏观经济以及调控政策形成一定冲击。一方面我国资本外流加大,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部分产能或将转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TPP成员国,有可能会对就业市场形成冲击;与此同时,出口企业或将收到更多约束。

二、2016年宏观调控政策:侧供给改革促均衡发展,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宽松有度

(一)需求调控管理效果减弱,供给侧改革促均衡发展

目前经济呈现筑底企稳态势,需求依旧疲弱,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不断减弱。从政策效果来看,前期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使得违约风险上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不断攀升,又导致金融机构对外借贷趋于谨慎,是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波动不能有效传导至资本市场,货币政策效应减弱。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配套资金不足,加上产能过剩使得投资乘数减小,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也有所折扣。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有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渐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资源环境发展约束不断增强、而生产领域的大面积过剩与部分领域(尤其是服务业领域)的供给长期不足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激化,低成本学习模仿、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随着我国要素成本提升以及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低迷而丧失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不是否定需求侧,而把需求和供给管理更好的结合,进一步适当扩大总需求、释放新需求的同时,注重创造新供给打开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释放空间,推动供求均衡发展。从理论上讲,供给侧经济学重视发展生产,通过减税、恢复企业活力,而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凯恩斯学派侧重刺激需求,通过反周期调控熨平短周期经济波动。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时都曾以供给学派为理论依据,通过减税和国企私有化等供给侧改革,提升生产率。对于我国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这种思路已经在推进的改革和调控中有所体现,“十三五”期间,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和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等改革将不断推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此同时,通过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引导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实现过剩产能的出清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体现在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两个方面,存量方面加大过剩行业的去库存和去产能,增量调整则表现为短缺供给的部门尤其是加大各类服务业的供投资给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宏观调控与改革将进一步结合,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宏观调控更加侧重预调微调和精准发力,改革则更侧重制度红利释放,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以及结构调整。一方面,继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国企、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增强围观主体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奠定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平衡。总体着力点

(二)开放宏观经济下,货币政策宽松有度,调控方式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货币政策面临的宏观形势更为复杂。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将带来金融市场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波动加大,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汇率改革推进等,汇率与利率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增强;外汇占款从流入为主转向流出为主,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较大的情况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相对依然较高,通缩风险虽有缓解但依然存在,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和监管的目标更多,稳增长与改革、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等等。随着发展阶段和调控背景的转变,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也发生一定转变:一方面,调控工具量价协调并用,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不断加强政策利率体系的建设,利率走廊体系不断推进;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调控目标兼顾更多方面。在经济内生动力不强、投资回报率降低的同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依然是调控的重要任务,同时要考虑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的平衡,如过剩产能的出清等;因此从总的基调来看,货币政策既要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防止经济的惯性下跌,又要宽松有度,实现市场过剩产能的有效出清。

聚焦至2016年,我们认为央行将加大“调结构”的支持力度,实施宽松有度的货币政策,在考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货币政策保持“微刺激”取向,为结构调整创造适度的资金环境。预计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万亿元左右,M2增长13%左右。考虑到目前的准备金水平相对还处于较高水平、汇率双向波动加大以及外汇占款趋势性改变,央行仍会采取多次降准,以对冲资金外流、稳定汇率和降低资金成本。基于“调结构、促转型”的考虑,促进资金切实注入实体经济,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结合运用和相继操作,保持银行间流动性的同时,调增合意贷款规模,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信贷质押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定向宽松调控工具将会更多使用。与此同时,尽管经过多次降准、降息后名义利率已经创下历史新低,但考虑到通缩水平之后的实际利率则有所上升(PPI从年初至今下降约2个百分点,名义利率下降1.2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2016年仍将有至少1次的降息。

(三)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支出结构应有所调整,收入放缓仍将制约积极力度。

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延续多年,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逐渐显现疲态。一方面,在财政收入放缓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如2015年上半年);另一方面,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力也不断减弱,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有所折扣;在这种困境下,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趋势性、周期性以及结构性下行压力,我们认为2016年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同时支出结构要有所改变。

主要路径和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规模。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的赤字目标处于2%-2.3%之间,实际赤字率也处于2.3%以下,在赤字率约束下,国开行开启了专项金融债,2015年专项金融债规模6000亿元,2016年这一额度恐随下行压力加大而有进一步扩大。近期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反思财政政策,特别提及3%的赤字率是否科学。我们认为,基于中国潜在增长水平在不断下移,应该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将赤字目标提升至3%。与此同时,适当扩大地方债和国债的发行规模,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支出力度。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兼顾短期需求托底与长期供给改善的目标。过去“四万亿”在传统基建等领域形成大规模的产能过剩,2016年一方面要加快过剩产能的出清,另一方面要增加供给相对不足领域的支持力度,如科研、环保、新能源、教育等领域,同时与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重点产业相结合,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兼顾短期需求托底与长期供给改善。三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降低税费。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支出力度加大和减税,在当前各项要素价格并未明显下行的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更多来自结构性萧条,需要进一步减税来释放企业活力。加快推进全面营改增,将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前抵扣项等。四是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力度,同时创新地方融资模式。虽然2015年已经有3.2万亿的债务置换规模,但在财政收入放缓等约束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然突出,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债务置换将持续推进。与此同时,加快推出PPP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镇化基金模式,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下成立特殊目的的载体(SPV),通过SPV对外融资,重新激发融资平台活力。

三、2016年经济增长进一步趋缓,增速或至6.6%,

(一)从基本面来看,我国经济具备平稳发展的条件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我国经济还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首先,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居民市民化、城乡协调发展将激发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同时产业发展也将呈现关联效应明显、生产要素集聚的特点;其次,从空间发展来看,我国区域发展梯度空间广阔。虽然差异有所缩小,但东中西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阶梯型特征,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向中西区延伸,区域间要素流动将更为便捷。第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与周边国家合作的进展加快,长江中上游发展群和京津冀下同发展,将带动我国相关产业尤其是高铁、基建等发展,对于盘活我国部分产能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整体上,这些战略的推进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不断推进,激发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目前,已经取消和下放多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政府定价项目大幅减小。总体而言,随着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政府服务成本有所降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2015年实施的刺激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一方面,针对三、四线城市刚需的房市新政有所加码,同时全面推行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但我们认为在需求相对饱和而住房库存依然高企的情况下,效果有限;针对新正源和小排量汽车的刺激政策也逐渐实施,要求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购、限行等等;另一方面,9月以来,发改委共批复总投资额超过8000亿的轨道交通等基建项目,财政预算执行季度也有所加快;财政部联合10家机构设立1800亿PPP融资支持基金。10月份,国家发改委等加强PPP模式宣传推介,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等其省发改委进行了项目推介,共287个项目,总投资约9400亿元,涉及市政、公路、轨道交通、机场、水利能源等多个领域。总体而言,这些稳增长政策的效果将逐渐显现。

(二)从先行指标来看,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但仍有望底部企稳

图1: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先行指标显示未来经济呈现企稳迹象

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整理

目前的数据经济有进一步企稳的迹象,从反映经济运行的宏观景气指数来看,未来宏观经济有望低位企稳态势。一是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来看,综合预警指数连续四个月维持在67.3的水平,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标随略有下降,但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标呈现进一步企稳迹象,10月份指数相对上月有所回升。考虑到先行指数一般领先实际经济增长2-3个月,说明未来经济有进一步底部企稳的可能。二是从产业景气来看,中采PMI和财新PMI指数均处于景气线之下,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11月份,中采PMI和财新PMI走势有所分化,前者有所下降,而后者则进一步回升。二者的分化态势显示制造业经济虽然下行压力加大,但仍有改善迹象。三是从反映消费需求的景气指数来看,消费者信心总体乐观。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3.8%,比上月有所下降,但依然高于前两年同期水平,并保持在在较高的景气范围内。

图2:中采PMI和汇丰PMI指数

图3: 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下滑

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整理 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整理

(三)增长步伐将进一步趋缓,结构改善有望持续进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当前经济增长减速既是周期性力量作用,又有结构性因素交织。从短周期来看,我国仍处于基钦周期中的去库存阶段 ,从理论上讲,在去库存阶段,企业生产将会有所下降甚至停滞,进而收入和消费都有一定下降,整体经济增长将在生产下降和需求相对降低的影响下有所放缓,或者说是处于收缩阶段。目前,在经济预期并未好转、国外需求继续低迷,国内订单相对不足、经济效益改善空间不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将继续放缓,从而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下行压力。从中周期来看,以真实投资衡量的中周期即投资周期依然处于下行通道。目前,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内需结构中,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稳定,而投资需求在国家及2009年投资无论实际增长还是名义增长都达到1996年以来的年度高峰,随后在国内外经济放缓、房地产行业周期性调整、产能过剩依然严重、企业利润下滑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投资增长回落,2011年实际增长已经下降到长期趋势值以下,从投资的实际增长轨迹来看,未来一年投资依然处于趋势值以下运行,这将对将继续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从结构性因素来看,一方面,当前产能过剩依然严重,新兴增长动力仍需进一步孕育;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渐失、劳动力成本提升以及过去制度红利逐渐丧失等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有所下降,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潜在增长率由上五年的7-8%下降至6-6.5%左右;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日渐严重。尽管有中长期基本面的持续向好,刺激政策效应的释放、新一轮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但从趋势来看,未来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步伐将进一步放缓。

从经济结构来看,结构仍将保持持续改善。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部调整更加剧烈。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正处于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有望保持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提升,“三进二退”特征进一步明显;另一方面,三次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将更加剧烈。从工业生产来看,在去产能化的大背景下,工业生产进一步趋缓,结构趋于优化,采掘业、冶金、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生产减速,而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保持较快发展;从服务业内部来看,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旅游文化、信息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改革不断加大力度也将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在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创新动能有望进一步增强,工业内部高技术制造业等高端产业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内部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总体而言,我们估算第二产业2016年有望增长5.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第三产业增长7.9%。

二是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内需仍将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望进一步提升,投资面临资金来源不确定性风险,形成固定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恐有所下降;

图4: 政治周期波动下的投资增长

数据来源:中诚信国际整理

从投资来看,房地产投资减速、基础设施去问、制造业投资难以改善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一步趋缓。而财政收入放缓,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等是的投资资金来源面临不确定风险,土地收入、PPP模式紧张缓慢等因素也将一直基建项目建设。但总体上投资依然具备较快增长的条件,一方面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投资增长与政治周期的关系,我们观察到五年规划的前两年投资实际增长基本处于上升状态,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将逐步启动;另一方面,投资领域的改革推进进一步释放相关行业的投资意愿提升。比如调低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这将大幅降低投资门槛,提升投资动能;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范围优惠,投放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重大交通、水利等基建项目。与此同时,降低企业债发债门槛,允许借新还旧等等。总体而言,处于下行周期的投资其增速将经一部趋缓,预计2016年增长9.3%左右。

从消费来看,伴随着我国人均GDP的提升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的增长点正在酝酿。虽然有住房等消费热点随着周期调整有所降温、诚信体系不健全假冒伪劣等问题制约消费潜力释放,但总体上消费依然将保持平稳增长。一方面,收入的稳定增加稳定了居民的消费预期,为消费稳健增长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旅游、教育、休闲、文化等新兴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持续升温,电商网购等新型消费也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总体上,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保持10.6%左右。

从外需来看,外贸进出口增长有望小幅反弹。随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外部需求依然疲弱,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人民币美元汇率贬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长有望小幅改善。

三是创新力量不断培育,发展动力结构有所优化。一方面,创新驱动有所增强。随着研发投入占比的进一步提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有增加,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一方面,随着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互联网+”想更广阔领域延伸,与此同时,新兴行业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00024,买入)、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收入和利润增长相对较快。

小结:2016年经济增长有望低位企稳,全年增长6.6%左右,价格领域延续分化态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初步呈现筑底企稳迹象,但企稳基础并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尽管从中、短周期来看,经济下行态势仍将延续,但总体增长有望企稳。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还具备较大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以及区域梯度发展等,我国基本面仍然具备平稳增长基础。而国企改革、财税金融领域等改革的深入进行,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与此同时,稳增长的刺激政策效应显现,等都将促使经济平稳增长,考虑到产业增长与需求结构的平衡,经过测算我们认为2016年GDP增长或将达到6.6%。

去产能、调结构持续进行,经济结构呈现不断优化态势;随着经济服务化特点延续,服务经济占比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向“三、二、一”迈进,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望进一步提升;投资增长稳中趋缓,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内需对于稳定经济的作用依然重要;从价格领域来看,物价水平仍将持续分化,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服务价格稳中趋升,国内粮价基本稳定,肉禽、蔬菜、水果等食品价格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居民消费价格恐仍将温和上涨;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缩小,初级产品进口价格将趋于稳健,而产能过剩仍将制约工业品价格难以明显回升。与此同时,全面推进各领域价格改革或将释放一定的价格上涨空间。从测算角度,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我们认为2016年CPI上涨1.6%,PPI持续下滑,下降至4%左右。

表1: 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2014年实际

2015年前三季度

2015年预测

2016年预测

单位

总量(亿元、%)

增长(%)

总量(亿元、%)

增长(%)

总量(亿元、%)

增长(%)

总量(亿元、%)

增长(%)

GDP

636139

7.3

487774

6.9

680662

6.9

724471

6.6

一产

58336

4.1

39195

3.8

54694

3.8

6520

3.7

二产

271765

7.3

197799

6

290786

6

28361

5.6

三产

306038

7.8

250779

8.4

335182

8.4

38188

7.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8.3

-

6.2

-

6.2

-

5.9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502005

15.7

394531

10.2

553210

10.2

604658

9.3

房地产投资

95036

10.5

70535

2.6

97412

2.5

100821

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62394

12

216080

10.5

290208

10.6

320970

10.6

出口(亿美元)

23427

6.1

102365

-1.8

23122

-1.3

23472

1.5

进口(亿美元)

19603

0.4

22241

-8.8

16878

-13.9

17232

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

2

101.4

1.4

102

1.5

101.6

1.6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98.1

-1.9

95

-5

95.1

-4.9

96

-4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