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市评论 - 正文

小贷公司要练好内功抗严寒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从2014年开始,小贷公司增速放缓,陷入发展瓶颈期,并逐渐暴露更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银行业务下沉、同业竞争加剧以及P2P网贷平台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小贷公司的经营压力陡增。统计数据显示,小贷公司从2014年开始,相比2011年至2013年期间每年增加近两千家的速度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015年总数比2014年仅增加了119家,贷款余额不增反减。

究竟是何种因素致使小贷公司面临发展瓶颈,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小贷公司有何应对之策。针对小贷行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

记者:小贷公司面临哪些挑战?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影响小贷公司发展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杜晓山: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小贷公司不良贷款及坏账开始出现。经济下行是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下沉、同行之间竞争加剧、典当、民间借贷、P2P平台等与小贷公司争抢优质客户,这些原因都导致小贷公司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质客户就这么多,随着竞争的加剧,自然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主观内因的缺陷是小额贷款机构发展的主要瓶颈。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运营良好的小贷公司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风险控制到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小额信贷意识和社会责任、经营服务具有鲜明特色,起到了行业模范带头作用。而违规经营、高息放贷、虚假担保、抽逃资本金、关联交易、非法集资、账外经营、暴力追债……部分小贷公司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小贷行业的形象。

从小贷机构自身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看,至少有以下短板:治理结构不完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和制约);市场战略目标不明确(追求、信念、价值观,小额信贷的“社会性”属性和小贷公司的“商业性”追求之间存在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长期目标是什么:做还是不做?贷款公司还是银行?收益目标?);市场定位不清晰(客户对象模糊);高管和员工敬业、专业水平有缺陷;产品设计和服务手段创新不足;业务流程不完善和风控能力弱;激励约束机制差等等。

很多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水平较低,操作不规范,治理结构有待完善。一是在财务制度、贷款管理方法和贷款流程还处于摸索及修正的阶段,这不仅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还制约了其业务的广泛延伸。二是专业人才匮乏。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及发起人缺乏金融机构的管理经验,其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技能水平普遍较差。三是制度不完善、随意性较大,违规业务操作时有发生。四是治理结构欠佳,有效制衡存在较大缺陷;不能严格依照公司制或股份制原则管理。五是信息管理系统落后。公司的实体规模和资本有限,信息管理系统不易完善;工作效率较低并且错误率较高。

记者:正如您所言“主观内因的缺陷是小额贷款机构发展的主要瓶颈”,那么小贷公司应该如何来克服这一问题?

杜晓山:练好“内功”是根本。一方面,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内因的视角看,小贷公司的练好“内功”,实际上是指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我引述一些专家的观点,列举若干。核心竞争力中的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是其中的8个着力点,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保障。再有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还有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和能力,这些都是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这些要素,也可以用“道与术”、“纲与目”的辩证关系来表述。例如,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可归集到“道”或“纲”,而其他的则多为“术”或“目”。

另一方面,明确自身定位,探索服务小微企业的商业模式。自身的定位,与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直接相关。至少企业要肩负社会责任实现多赢效果,而决不是仅仅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最大化。

社会的多维性,决定了人的追求、信念、价值观的多维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企业与社会,追求利润与社会责任,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性质和发展命运。中国小微企业与欧美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存年限的差别大。

一般而言,商业企业以“永续经营,服务社会”为发展理念,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切实肩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小贷公司的客户应当定位在传统金融机构所没有或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和农户等弱势群体,即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根据对当前金融市场的分析,找准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方向,与其跟有实力的银行去争夺大客户市场,既不符合小贷政策,也不具有竞争实力。

只有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因自身条件缺乏而难以从商业银行融资的“三农”、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这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上,才是小贷公司的发展之道。新常态下,小贷公司要回归“支农支小”的经营本质,做与银行不一样的信贷业务,要尽量避开“高大上”的银行客户,创设自己的业务和产品,培养自己的客户群体。需要针对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不同金融需求,为不同的金融机构找到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商业定位与可行的商业模式。我认为,小贷公司运营模式或将有两大趋势,类银行模式和小额分散模式。

例如,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针对农村贫困客户);德国IPC模式中国化(主要针对小微企业)。再例如,小贷公司的以核心公司股东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

记者:除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明确定位之外,您认为小贷公司还应如何练好“内功”?

杜晓山:练好“内功”,加强风控能力和团队建设。搞好团队建设,练好“内功”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是小贷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一支优秀的团队是小贷公司经营的基础,小贷公司是否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要看其在经济下行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团队建设和风控能力无疑是未来小贷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

公司应将企业文化、人力资本提高、员工队伍能力建设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公司的员工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在品行操守、职业道德和业务处理能力上提高,熟悉微型和普惠金融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更好的财务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小微金融的分析工具,鉴别成功的小微金融机构运作模式,提高业务技能,形成一支品德操守、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使信贷业务做到专业化调查、专业化分析、专业化放贷、专业化管理。

公司应遵循审慎经营、稳健发展、持续创新、互助互利的经营原则;立足恪尽职守、规范专业、热情服务、团结协作的企业精神;以客户满意为标准,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服务科学化,管理制度化,灵活、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服务。

完善防范机制规避信贷风险。为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公司设立审贷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风控部等部门,建立健全各项风控制度。

公司应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重信用,重偿还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信贷评估机制,充分信任其信用价值,并不只看重抵押物(IPC技术本土化)。通过软、硬信息(如“三品”、“三表”)分析判断其还贷意愿和能力。考察其经营现状、现金流和发展前景等因素来决定贷与不贷和贷多贷少,给客户量身制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最大限度满足客户不同情况的资金需求,打破相对于银行贷款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客户信用良好,贷款用途真实,具备第一还款来源,发展前景好,其资金需求应能获得满足。同时,办贷中充分发挥小贷公司“快”的优势,制定不同贷款金额的发放时间。

一是完善对客户的评价机制。开展贷前调查论证,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坚持双人调查、实地查看、真实反映的原则办理每笔贷款,使公开办贷、廉洁办贷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为,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全面、准确。二是坚持“小额、分散”的信贷政策,坚持贷款“三性”原则,杜绝“垒大户”、客户相对单一等现象的发生。所有贷款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同时关注第二还款来源;为客户约定还款计划,采取按月或按季减少贷款金额,避免信贷资金损失。三是抓贷后监管防控风险。做到了贷款发放后的首次跟踪检查、日常检查、定期和不定期贷后检查,并有书面贷后检查报告。分析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各种因素,正确判断客户总体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补救措施,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同时,还要整合资源,加强与外部合作。加强与协会、同行、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外部合作。以和金融机构合作为例,可以开发一些联合贷款、助贷、接力贷等产品。另外,优秀小贷公司之间也可以组成行业联盟,针对某一区域特定产业开发相应信贷产品。

此外,创新商业模式,打造金融产业链。小贷公司应当把成长型的小微企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客户,把资金投向国家鼓励、引导的行业和产业,小贷公司应该把握住当前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蕴含的巨大商机,在结合自身情况及当地经营环境的情况下,创新商业模式,打造适合自己的金融产业链,把小贷公司的牌照用好、用活,只有这样,小贷公司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就商业模式而言,小贷+私募股权投资、小贷+担保、小贷+P2P、小贷+私募股权投资+担保、小贷公司做金融外包等商业模式都可以考虑和借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