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今日焦点 - 正文

债市分歧之年:多空激烈对垒牛尾还是熊头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7-01-03 11:37:5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尽管年末剧烈动荡已然落幕,然而投资者仍是惊魂未定,目前“稳经济、紧货币、去杠杆”三大忧虑依然笼罩在债市上方,不少机构由此认为,经历长达近三年的牛市过后,2017年,债熊可能真的要来了!与此同时,市场也不乏相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的乐观之人,有观点认为,经济L型将延续,货币政策仍有宽松可能,配置力量也不容忽视,债牛仍有希望“雄赳赳、气昂昂”地穿越鸡年!多空激烈对垒之际,2017年,注定是债市的分歧之年。

(原标题:债市分歧之年:牛尾还是熊头)

非牛非熊恰似猴!2016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蹿下跳,一度下探至逾12年新低2.64%,又于年末急剧调整至近两年新高3.37%。年末的“跳崖式演出”,对无数交易员来说,正可谓“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原本即将到手的年终奖眼看着就泡了汤。

尽管年末剧烈动荡已然落幕,然而投资者仍是惊魂未定,目前“稳经济、紧货币、去杠杆”三大忧虑依然笼罩在债市上方,不少机构由此认为,经历长达近三年的牛市过后,2017年,债熊可能真的要来了!与此同时,市场也不乏相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的乐观之人,有观点认为,经济L型将延续,货币政策仍有宽松可能,配置力量也不容忽视,债牛仍有希望“雄赳赳、气昂昂”地穿越鸡年!

多空激烈对垒之际,2017年,注定是债市的分歧之年。

经济企稳可持续

下行压力仍较大

2016年,我国整体经济运行保持了稳定态势,多机构及经济学家预测2016全年GDP增长6.7%左右,落在政府划定的目标区间之内。

部分投资者认为,目前出炉的工业企业利润、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PMI、进出口等一系列经济数据均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因而预期这种复苏趋势可能持续至2017年,并由此担忧对债券市场形成持续的调整压力。

至于房地产,也有观点认为,在未来地产调控政策与房企补库存的博弈下,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可能高于6%。分析称,随着前期房地产库存的消耗和此前新开工不足的影响,补库存需求仍有望带动投资端,尤其二线城市补库存带来的新增房地产投资将成为未来地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将缓和地产调控对2017年地产投资的负面冲击。若房价整体持稳甚至上行,叠加生猪、原油的拉动,今年CPI中枢可能高于去年,对债券市场而言,收益率波动的底部存在上抬的压力。

下行压力仍较大

尽管2016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但恰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言,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展望2017年,更多机构预计,在当前严厉的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投资趋于下滑,由此经济增速仍然存有向下调整的压力,通胀无需过忧,基本面对债牛的支撑仍在。

2016年地产回暖带动了投资和消费,目前来看,投资仍是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尽管2017年基建投资有望继续发力,但单靠基建或难以弥补地产周期回落造成的影响。具体来看,地产调控下地产商拿地意愿减弱,进而导致地产投资减少;同时楼市成交下滑会带来相关消费的低迷,家装、家具、家电以及汽车等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而当前短期的企业盈利回升、价格上涨、补库存均没有长期持续基础。随着楼市小周期见顶,经济增速将大概率回落。综合考虑地产周期、PPI和汇率贬值的影响,预计今年CPI将前高后低,整体中枢小幅回落。

机会

债转股

海通证券(600837):近期发改委出台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实施主体主要为银行子公司和地方AMC,资金来源包括理财等社会资金和发债资金,实施主体和资金来源的确定将加快债转股的落地,关注周期性行业龙头发行人。

中信建投:贷款债转股一方面减轻企业偿债负担直接利好债券,一方面促使企业经营改善间接利好债券。因债转股对转股企业所发债券形成利好,潜在的债转股实施企业存量债券值得提前布局。

兴业证券(601377):当前国企央企债务庞大,但整体杠杆率稳定,短期盈利改善有助于杠杆率下降,债务提量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领域,这两个领域的企业可能成为去杠杆和债转股主要对象。

类固收

中金公司:展望2017年,房贷萎缩,银行低风险占用资产相对稀缺,可能推升对ABS产品的需求。预计2017年信贷ABS产品利差仍将处于低位。

中信建投:私募EB由于满足发行人股票减持和低成本融资等多方面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发行动力。同时,在“资产荒”的大环境下,高收益品种难寻,又深受投资者青睐。在供需两旺的条件下,预计私募EB会延续目前的发行态势。

海通证券:转债和交换债关注度提升。建议潜伏低价券,关注主题机会,对于绝对价格过高的转债适当获利了结,静候股市回暖带来的个券上涨机会;一级积极参与获得筹码,并关注新券上市的低吸机会;同时谨慎关注私募可交债的配置价值。

创新品种

海通证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有望呈现供需两旺局面。低利率时代延续,证券化产品票息有优势且由于结构化设计而风险相对较低,市场需求旺盛。供给方面,房地产行业贷款、债券等融资渠道收紧,有动力将商业地产拿出来证券化,目前国内已成功发行多单REITs,未来REITs供给有望加速。

中信证券(600030):汽车金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其渗透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这一领域,资产证券化为这一行业提供了一种优质的方案以保证资金健康、做大公司规模。同时,监管层明确提出要加快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未来汽车贷款ABS的投资价值值得关注。

中金公司:消费贷款ABS预计仍将是2017年发行的重点之一,消费贷款ABS各档证券期限一般都不长,货币基金投资者的参与机会或更多。

货币政策稳中偏紧

再次宽松不可排除

回顾2016年四季度债市的大幅调整,流动性冲击及连锁去杠杆是关键原因。去年10月中旬以来,流动性趋紧及资金利率中枢实质性上移,逐渐动摇了原先市场对货币政策及流动性的乐观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调节好货币闸门”、“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等表述,进一步加深了一些市场人士对流动性拐点的担忧。

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基于2017年经济稳定增长、通胀大概率温和上升的预期,在楼市防泡沫、金融去杠杆、汇率贬值压力下,2017年货币政策可能较2016年进一步收紧,尤其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提高,降息几无空间,也无助于去杠杆和经济结构的调整,MLF操作取代降准对冲外汇占款流失的可能性也更大。具体操作上,央行可能继续通过“OMO+MLF+SLO”组合拳支援流动性,“锁短放长”策略下资金成本易升难降,银行间资金价格中枢可能较去年小幅上行。

部分市场人士担心,2017年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或将制约债券收益率下行,而若货币政策通过持续收紧资金面,引发类似“钱荒”的现象,或将进一步倒逼债券市场快速去杠杆。

再次宽松不可排除

有观点认为,基于对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和通胀压力偏弱的预期,如果经济数据超预期下行,低于政府设定的底线,市场对货币进一步宽松的预期或再度加强。

机构分析称,一方面,激发货币政策实质中性的因素正在逐步缓解。从抑制资产泡沫角度分析,之前房价上涨多集中于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调控加严后,此前上涨过快地区的房价已经出现松动;金融市场的去杠杆也在持续,未来监管成本预计也会上升;而汇率贬值的关注最终落脚点在资金的流出风险,目前风险也较为可控。另一方面,央行仍有可能通过降准来对冲资本外流。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速仍将维持温和增长,通胀大概率上行,美联储将继续加息数次,人民币贬值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或对今年的整体流动性产生较大冲击,加之不断到期的公开市场操作和结构性工具带给央行的滚动压力和续作成本,可能也会带来降准的落地。

总体来看,短期激发货币政策实质中性的因素逐步削弱,但货币政策要再次放松,需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的显现和通胀压力偏弱的确认,若人民币贬值预期降低、楼市明显降温,不排除今年MLF到期后不再续作改为降准的可能性。

强监管下去杠杆延续

资产荒中需求莫轻视

2015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场上狂奔的债券配置牛其实是金融体系膨胀并加杠杆所致。在监管层频频出拳剑指“防风险、去杠杆”,以及央行“锁短放长”、资金利率趋于抬升的背景下,去杠杆及其负反馈就成为债券市场最大的风险点,这也是2016年四季度债市猛烈调整的关键原因。

展望2017年,“防风险、控泡沫、去杠杆”的监管思路仍将延续,央行将于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此前银监会拟将表外理财全面纳入监管体系征求意见稿也已出台……有机构称,防风险背景下,今年理财监管升级较为确定。目前监管风暴还未实质到来,一旦监管升级要求表外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全部回表,禁止增发续发同业理财,由于表外和同业理财体量较大、链条较长且替代性弱,其收缩会对市场带来较大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

总体上看,监管部门对理财、基金、债券、票据、万能险、互联网金融等产品的规范和引导仍将持续,同时市场预计监管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更多相关政策措施来推动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加上本轮债市调整中,同业理财、同业存单、货币基金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少市场人士担心,在债市去杠杆步伐延续的同时,配债需求也将回落,市场面临资产荒转向负债荒的压力,对债市形成不利影响。

资产荒中需求莫轻视

硬币的另一面是,旨在“防风险、控泡沫、去杠杆”的监管政策趋严,叠加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不出现明显衰退的情形,今年全社会“资产荒”的格局也许不会根本改变,随着机构配置需求持续释放,债券收益率仍有望继续下行。

一些机构认为,由于经济仍面临较大的托底压力,2017年利率债供给仍将维持高位,但高收益资产越发稀缺,银行理财规模扩张与新增信贷收缩两种因素的叠加必然导致资产配置压力仍大。一方面,今年居民按揭贷款将显著下降,房贷这一优质资产的减少或使银行自营资金配债需求将增加;银监会明令禁止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对理财资金来说,地产相关非标标的的减少或将带来标准化债券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在银行存款较低,前期大量非标资产到期而未来投向非标受限的情况下,追求安全边际较高的资产的银行理财资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配置压力。据券商测算,2016年12月到期的非标资产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前银行理财的配置压力较大。此外,保险协议存款到期量在2017年有将近2.5亿元的到期量。

从投资结构来看,今年广义基金或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境外机构也将崭露头角。中债登数据显示,去年11月境外机构银行间债市托管量为10883亿元,较9月增加187亿元。人民币加入SDR后,境外投资者入市速度加快,截至去年11月底已有385家境外机构和产品进入银行间市场。

风险

流动性风险

中信证券:央行近来已通过控制信贷,银监会通过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测和限制予以配合,实现收紧信贷扩张,放缓货币派生速度,从而降低货币乘数,从量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从价上看,央行又通过“缩短放长”提高了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综合资金成本。因此,货币政策实际上已进入“非典型紧缩”周期。

渤海证券: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意味着2017年流动性将更大概率维持在紧平衡状态,利率的短期波动将更为频繁,波动幅度也将有所增加。

中金公司:中国目前依靠逆回购和MLF的流动性投放机制存在缺陷,需要修改质押券机制以及对LCR指标进行适度的调整或者给予一定的缓冲,否则不是简单投放流动性就可以缓解所有的资金面紧张因素。

信用风险

中金公司:当前企业绝对盈利水平仍低,筹资收缩明显。叠加市场调整导致的发行困难和融资量下降,或导致违约风险自我强化。另外,2017年信用债到期量继续增大,私募债和公司债开始进入到期或回售高峰。如果企业自身偿债能力不能明显改善的话,债市违约维稳会是一场持久战。

渤海证券:考虑到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存,而债券到期规模仍高于2015年,债券违约事件的爆发次数恐难明显降低,潜在的债券违约事件仍将是市场上最大的风险点。

银河证券:在新一轮地产新政下,银行、交易所对房企融资明显收紧,新政影响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融资,进而对其现金流产生影响,中期来看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将存在违约风险。

监管风险

中金公司:未来一个明显的潜在风险点是以理财监管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政策如何落地。虽然具体方案未知,但理财规模增速和盈利手段将受到更大限制是明确的,对于债券而言,中长期意味着边际配置力量的弱化,短期意味着波动风险的增大。

华融证券:监管趋严的方向明确,委外套利的空间无疑会被继续压缩,金融扩张的速度也会被限制,“钱多”的逻辑也会发生变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监管趋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面临资产负债息差压缩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流动性风险。

国泰君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防范系统性风险,过度膨胀的金融系统是防范的重要对象。结合2016年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理财、保险、基金子公司等监管政策,2017年金融去杠杆在监管上已经“箭在弦上”。

不以牛熊论成败

综合机构观点来看,2017年注定是债券市场波动加大的一年。基本面上,2017年经济企稳难以证伪,同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忽视,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预计通胀有近忧无远虑;货币政策上,在平抑资产价格泡沫、降低金融风险、汇率硬约束的掣肘下,货币政策仍将稳健偏中性,对流动性风险需时刻警惕,而若经济数据超预期下行,资本外流加剧,亦不能排除货币进一步宽松的可能;供需层面上,在中央确立的防控金融风险的精神指导下,去杠杆仍将温和推进,理财的无序扩张将被抑制,但配置力量对债市仍有支撑。此外,今年国际上面临的经济政治动荡仍然较大,美国加息引领国际货币政策趋紧、欧洲形势动荡加剧等对国内债券市场情绪也将造成一定影响。

总体而言,2017年债券市场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一年,收益率上蹿下跳一幕很可能重演,若“猴市”格局得以延续,对投资者而言,警惕市场波动加剧,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应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