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今日焦点 - 正文

公募基金:信用风险成债市投资最大风险

来源:证券时报 2017-03-22 13:23:4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基金经理认为,货币收缩,违约风险的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随着信贷紧缩政策逐步实施,低评级信用债违约风险将大幅提升。

继去年东北特钢、中铁物资等债券违约事件后,华盛江泉集团有限公司12江泉债近日也被披露未能在约定日派发回售债券本金,债券违约或再添一例。多位公募人士认为,在宏观经济下滑、金融去杠杆和货币收缩大背景下,债市违约风险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公募基金将在投资上通过久期、杠杆和仓位控制等,严控信用风险。

债市违约风险上升

将是大概率事件

谈及近期的信用债违约现象,多位公募人士认为,在宏观经济下滑、金融去杠杆和货币收缩大背景下,债市违约风险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防范信用风险将成为头号任务。

北京一位大型公募固收类投资总监认为,2017年影响债券市场的核心因素仍是央行主导的金融去杠杆过程,经济基本面、金融去杠杆和海外因素等都让债市承压,预计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信用债券违约现象将成常态,不同企业间的信用利差也将发生分化。

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也认为,考虑到2017年的大环境是货币收缩的,在货币收缩的情况下,违约风险的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他分析,在货币信贷紧缩期,信用债券的流动性溢价和违约风险溢价将同时扩大;短期来看,违约风险不高,短久期低评级利差并不会扩大;中期来看,随着反通货膨胀的信贷紧缩政策逐步实施,低评级信用债违约风险将大幅提升。

基金投资将严控

债券信用风险

在债市违约风险上升的预期下,多家公募投研人士认为,在债券投资上将通过久期、杠杆和仓位控制等,严控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

北京上述大型公募固收类投资总监认为,2017年债市投资策略将保持短久期的投资组合,运用适度的杠杆,并在仓位上注重平衡股债市场的风险收益水平,通过久期、杠杆、仓位控制来控制债市投资信用风险,弱化资本利得。

在杨爱斌看来,市场的“预期差”、收益率曲线短端是2017年可能存在的主要投资机会。杨爱斌认为,一方面,“短端高等级信用债+利率衍生品”的波段投机和套利,是2017年最为确定的投资机会。目前市场的增长和通胀预期中,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体现不足,未来此部分预期差可带来确定性高的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近期市场调整之后,曲线短端具备性价比比较优势。从债券收益率和信用利差的相对估值分位数来看,1~3年期中高等级信用债位于相对安全的区域。单从票息看,也已具有明显的配置价值。未来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短债风险收益比具有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是介入的良好机会。

债市或峰回路转

虽然对2017年债市的趋势性机会并不看好,但多家公募人士仍认为债市存在峰回路转的投资机会。

银华基金一位固收类基金经理认为,从2017年全年看,债券市场存在三个拐点:一是基本面的拐点,地产投资下行及过剩产能去化过程中,宏观经济面临再次下行的风险,同时伴随通胀形势明朗,通胀预期缓和;二是货币政策的拐点,基本面及通胀拐点出现后,货币政策有望转向宽松;三是债券配置力量的拐点,货币政策转向后,资金面回到宽松,债券配置力量将再次出现。

杨爱斌看法则相反,他认为,2016年以来,全球性通货膨胀使得宽松货币政策边际变紧。美联储加息、日本央行维持短期利率、欧洲央行缩减QE规模,都是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性目的盯住汇率。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货币政策“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表明货币政策已然收紧。

但杨爱斌判断,通货再膨胀带来的货币政策紧缩可能只是短周期性的,而非结构性的。因此,虽然全球性的紧缩政策对债券市场是不利的,但由于去杠杆周期的货币紧缩通常都很短暂,政策随时都有退出的可能性,这给债市峰回路转带来了可能性。

杨爱斌称,“从时间来看,这一紧缩周期长一点是18个月,短一点的话可能就12个月。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全世界债务杠杆处于高位这一现状并没有改变,在债务杠杆特别高的时候,如果紧缩的动作太快太猛,很快经济就会发生逆转,通胀也会逆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紧缩政策是短周期性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