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评论 - 正文

债市在"紧缩"声中前行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闫立良 2006-08-06 15:1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流动性逐渐收紧,成交量日益缩减
随着短期内不可能加息的预期逐步被市场认同,上证国债指数在度过前期的急剧下跌之后已经露出企稳迹象。但从管理层透出的信息看,预防经济过热和抑制信贷过度增长仍将是下半年的重要工作。因此,未来央行使出的紧缩组合拳力度有多大,成为防碍债市前行的最大变数。
短期紧缩压力缓解
从近期央行采取的紧缩政策来看,回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仍然是其主要目的。既然未来央行的政策取向仍以回收流动性为主,因此只要未来数据过高,投资、信贷持续过热,央行的紧缩政策就不会停止,上调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等都是可能采用的手段。而且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昨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央行下半年仍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但力度不会过大。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分的报告认为,下半年仍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紧缩的措施。该报告认为,在适时、适度、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下半年央行可能再次使用准备金工具,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有所加快。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同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下半年货币政策仍需紧缩。该报告认为,从当前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因素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以及贸易顺差扩大的惯性依然很强,因此,货币政策仍需紧缩;但如果考虑到全球经济可能硬着陆的话,那么对外部需求依赖性较强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会因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而下降,因此,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也不应过大。
广发证券的分析师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人民币存在持续升值预期,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外汇占款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在外汇市场将继续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因此,尽管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央行两度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新股申购冻结数千亿资金,但债市资金仍然较为宽裕。至于新股申购对债市资金面的影响,从最近回购利率走势来看,除了少数几只大盘股发行外,新股申购资金对回购利率影响并不大。因此,尽管未来有国航、工行等大盘股发行,但在外汇占款高速增长、贷款规模受控制的局面下,预计下半年债市资金面将更充裕。
银河证券的分析师则认为,目前债市定价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未来多种不利因素的预期。由于缺少中长期品种的发行,紧缩效应对中长期的影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是否企稳目前还没有定论,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内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上述因素对债市的冲击能够减少,则债市很可能以箱体整理的形式逐步企稳。
调整流动性结构
央行在8月3日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称,加强对货币信贷形势的分析检测,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文章中提出的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中就包括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
8月1日央行以数量招标的方式发了2006年第五十五期央行票据,最终的招标数量为80.9亿,基本符合市场100亿之下的预期。另外,央行周一还在市场招标实施200亿正回购,这似乎在说明,央行在稳定票据利率的同时并没有放松资金回笼,这种操作思路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当前流动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启用数量招标有两个用途:稳定票据发行利率,防止继续飙升。近期市场利率连续飙升,7天回购品种和三月期票据利率还出现“倒挂现象”。一年期票据作为短期利率的标杆,迫切需要“稳住上涨的步伐”。从启用数量招标的情况来看,效果开始显现。
测试市场对央票发行量的承受能力。在上周财政部发行的06年11期记账式国债,期限6个月,发行利率2.14%高出市场预期,然而最后的投标并不踊跃,认购倍数在1.1左右,相应的追加条款也没有启动,这让市场各方都感到意外。整个市场资金面状况可见一斑。相比价格招标,本期票据采用数量招标就更为稳妥。2006年7月份,央行发行票据2140亿,实施正回购1920亿,票据到期1080亿,正回购到期2620亿,净回笼资金360亿,大规模回笼资金的预期并没有出现。事实上,从年初到7月底,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也只有6668亿,而仅外汇占款量就在万亿左右,即便考虑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基础货币3100亿。
金元证券的分析师指出,前7个月央行紧缩货币还是比较温和,造成当前资金面紧张局面的根源在于商业银行过度放贷,截至2006年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达2.18万亿。因此,从总量上来说,市场流动性还有压缩的空间。也正是基于此,央行1日还招标发行了200亿正回购,期限7天,招标利率2.26%。显然,央行当前操作就是在稳定利率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回笼资金,这种思路有望持续。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