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评论 - 正文

债市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闫立良 2006-09-03 19:27: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国库现金管理正式实施,农行、工行包揽13期国债三成以上发行量
交易所债券市场确实已经进入了重点“观察期”,上证国债指数处于平衡状态。本周债市有两件大事:一件就是国库现金管理正式实施,这被业界认为是有助于短期基准利率形成和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举措;另一件就是13期国债的发行,招标利率为2.89%,在有31.1亿的追加额的同时还取得2.03倍的竞购倍率,受到市场追捧。债市已经摆脱了加息带来的影响,正在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财政部回笼国债180.95亿
8月30日,财政部成功实施国债买回操作,总共回笼国债180.95亿。财政部本次买回国债操作是投放资金,而央行本周公开市场操作又是大力回笼,受此影响,二级市场利率开始摆脱连日来颓废势头,止跌反弹。
分析人士指出,新券发行经过上周的暂歇,已在本周逐渐恢复,财政部30日对2006年记账式(十三期)国债进行招标,确定票面年利率为2.89%,实际发行面值总金额为331.1亿元,其中计划发行300亿元,后追加认购31.1亿元。同时第一次国库现金管理正式实施,也说明财政部又增加了一种手段来控制发债成本。在目前财政资金宽松的状况下,财政部提前买回这批债券将有助于缓解年底国债到期兑付的压力,减少利息支出。同时,买回短期债券操作实际上相当于为三个月短期国债重新确定市场利率水平,还将有助于短期基准利率的形成,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财政部回购三只国债的中标价格都在102.5左右,折算成收益率后大约都在1.72%。参与财政部此项买回国债操作的机构热情颇高,一些银行甚至将大部分存货都拿了出来参与竞标。本次财政部招标买回的三只国债分别是9910国债、0113国债和0411国债。其中,9910为7年期浮动利率债券,发行量有160亿;0113国债为5年期固定利率品种,发行量有200亿,0411国债为2年期国债品种,发行量有256.6亿。
最终招标结果如下:9910国债全场中标量68.8亿,占总量比重的43%,招标价格102.528元,参考收益率为1.739%;0113国债全场中标量47亿,占总量的23.5%,招标价格为102.459元,收益率为1.7233%;0411国债中标量65.15亿,占总量的25.34%,招标价格102.492元,参考收益率为1.7207%。
三只国债招标到期收益率普遍都在1.72%附近,与财政部此前设置的底线利率1.7%十分接近。这说明,绝大部分机构都是以1.7%为限,顺着标位往上投。在1.7%-1.72%标位上总的投标资金量估计接近120亿。幸好财政部事先做了限制,否则机构肯定将其作为无风险套利的机会,从而加大财政部运作成本。
财政部回笼国债,是执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体现,降低成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能配合央行对市场资金进行调节,这一效果在30日的市场就有显著表现。
13期国债竞购倍率2.03
13期国债的发行结果充分验证,加息的阴霾正远离债市上空,新债期限7年,中标收益率却仅为2.89%,让市场人士惊叹。从本期国债最终认购结果看,银行成为绝对主力。农行以75.5亿元的中标额名列榜首,再加上2亿元的基本承销额,认购额达77.5亿元;工行中标40亿元,基本承销2亿元;中银国际中标15.5亿元;邮政储蓄中标12.8亿元;中行和建行分别中标8亿和7亿元。仅农行、工行两大行就包揽了三成以上的发行量。
本期国债的发行结果表明,债市成为了资金的避风港,宏观调控越是收紧,债市资金反而越是充裕。
交易员表示,作为8月升息后发行的第一只基准债,十三期国债的招标结果2.89%正好比0606高出27个基点。尽管未来进一步紧缩措施的预期并未完全消减,中标结果也比预期的2.93%要低,但综合考虑此前发行的5年期国债2.72%的水平,以及去年同期发行的7年基准债2.83%的利率,本次收益率水平比较适宜。除却招标利率反映出了市场热情外,本次还取得2.03倍的竞购倍率,并有31.1亿的追加额,这只能说明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很大,因为7年期此前并不是该类机构的配置重点。
就资金面来看,目前我国的新增货币供给集中在商业银行领域,对于债市而言既是机会,也是风险。一旦这些资金进入流通领域,将引起全面通货膨胀,进而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因此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就是近期管理层要采取的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市场资金面充裕,但债市成交量持续低迷,从6月份起,周成交量最高时不过26亿元,最低时仅有10亿元,市场的流动性更多反映机构对未来风险的判断,如此低的成交,说明市场相当谨慎。目前,投资增速受到重点调控,利率及行政手段轮番运用,但新开工项目和贷款增速依然偏高,那么调控的时间和深度都会随之加大。宏观调控的结果如何,还要看三季度的经济运行和金融数据而定,因此,未来管理层会使出何种紧缩措施,尚难以进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债市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