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自去年末以来,流动性分布非均衡在不同机构间开始加剧。而第三方存管的推进将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流动性分布不均衡的加剧,将使不同机构在未来流动性形势判断和收益率预期上出现明显分歧,同时加大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波动性和发散性,也会给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带来困难。
流动性分布非均衡态势将加剧
2003年以来各类金融机构国内负债余额变化情况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全体银行负债余额总体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只有国有银行负债余额出现了快于平均水平的急剧上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出现了明显下降,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致保持平稳。
基于占比情况的分析也与上述负债余额绝对数变化反映的趋势相一致。在2003年第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在全部金融机构总负债余额中的占比为0.57。此后,随着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份额有所下降,到2006年末其份额下降到了有数据显示的最低水平0.51。然而,这种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占比下降的趋势在今年第一季度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其占比相对上期不仅没有下降,反倒急剧上升了0.04,由此使占比反弹到了0.55。与之恰成对照,股份制银行负债余额占比则一改此前的上升趋势,从2005年末以来的0.16下滑到目前的0.13。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负债余额占比则相对稳定,均稳定在0.06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绝对额和占比变化是在国有商业银行数目保持稳定,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数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就清楚显示:流动性正在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除国有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有的流动性正在被摊薄。
令人担忧的是,上述的流动性分布不均衡迹象还可能因未来第三方存管的推进而进一步加剧。根据相关部门的进度安排,创新类券商应在8月底之前完成第三方存管账户的批量划转,规范类券商则应在年底前完成。从目前正在进行的情况看,网点众多的大型银行正成为此类账户的汇聚地。
将加剧流动性紧张
以上情况所显示的流动性分布非均衡的加剧,对市场流动性至少会产生三重影响。
首先一个直观影响便是,在给定流动性水平下,将使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较此前更加紧张。
其次,由于大行数量较少,根据寡头垄断竞争原理,其更易在市场上达成行为默契。由此使得中小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短缺时难以通过市场方式获得有效平补,加剧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氛围。
第三,基于“集中存货节约库存总量”原理,与流动性分布均衡时相比,更为集中的流动性将降低大行超额备付的绝对水平,从而使得全市场超额备付率((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各项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2005年以来的历史数据显示,除个别月份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率均低于同业平均水平。以这段时间的算术平均值来看,前者通常要比后者低约0.23个百分点。从趋势线来看,国有银行超储率的下降速度也快于同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自身流动性相对宽裕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对资金的使用更加充分,由此可能弱化其对市场流动性分布均衡化的调节功能。
或迫使央行更多使用定向工具
首先,由于不同机构间流动性丰歉程度不同,将直接导致各机构对未来流动性形势和收益率走势的评估出现明显分歧。具体表现可能是,在债券发行招标中,会出现不同机构间投标利率差异加大;在二级市场,也会出现不同机构报价相对更为发散。
其次,根据寡头垄断原理,流动性分布非均衡将使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更为剧烈。甚至可能在整体流动性形势依然平稳的情况下,出现银行间市场利率骤升骤降情形,使市场利率对整体流动性的反应部分失真。
第三,流动性分布非均衡的加剧,将给央行采用“一视同仁”的准备金率工具回收流动性带来困难。在央票招标利率上升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将迫使央行为保证必要回笼力度而更多使用定向工具。
今年第一季度,在全体银行负债余额总体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只有国有银行负债余额出现了快于平均水平的急剧上升,而股份制银行则出现了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