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CPI同比上涨8.5%,高于市场预期;同日,央行宣布,从5月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分析师称,从长期来看,粮食价格上涨将使得通胀水平维持高位,再加上流动性趋紧问题,债市面临一定的压力。
警惕粮价对反通胀的拖累
4月份,CPI同比上涨8.5%,高于市场此前8.1%-8.3%的预估。统计局表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处于高位,既与上年4月份的低基数有关,又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居高不下有关。
除了食品价格回落幅度低于预期外,非食品价格涨幅继续维持高位也加大了通胀的压力。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1%,仅次于2月份的23.3%,而且非食品价格上涨1.8%,与上月创出的新高持平。
虽然由于翘尾因素的影响,未来CPI涨幅回落可期,但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价格上涨将加大我国通胀压力。4月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7.4%,为2005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
从粮食的需求端来看,除了收入增加带来的需求增加外,最主要的是美国等国的生物燃料政策。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称:“虽然生物燃料仍然只占全球液态燃料供应的1.5%,它们却占了2006-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消费增量的近一半,主要原因是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
与此同时,过去两年,玉米、大米和大豆的总产量停滞不前。旱灾、土地用途转变、油价上涨等都是重要因素。供应的疲软可能是中期的。谷物库存已跌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色革命”时期的收成快速增长已经放缓。考虑到紧张的水资源供应,即便生产生物燃料造成的土地分流没有增添压力,长期供应前景也不容乐观。
第一创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刘建岩的研究表明,玉米作为最重要的生物燃料原料,是此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源头,若要达到玉米生产乙醇不再具有成本优势,则当前国际玉米价格仍有约70%的上涨空间(假定原油价格为110美元/桶)。而且美国粮食比价整体围绕于某一水平波动,以小麦/玉米比价最为明显(平均在1.4左右),比价调整的基本动力来自于种植替代,尤其是乙醇生产的大幅扩大推升玉米需求,形成玉米对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替代。虽然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可以达到95%,但是大豆高度对外依赖,这一点就足可以影响并推升国内的整体粮食价格。
通胀与资金面合围债市?
除了通胀外,资金面面临的考验也将冲击债市。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贸易顺差为166.77亿美元,略好于市场此前的预期,但当月出口增速降低至21.8%。无论是贸易顺差额还是出口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
除了贸易顺差增速放缓以外,投机资本的流入也会放缓。最近几周,人民币汇率远期升水大幅回落,回落的部分除了理性回归以外,更显示市场对未来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降低,这将降低外部资本流入的积极性。
而长期以来我国流动性泛滥的生成机制就是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创造基础货币,但在贸易顺差增长和投机资本流入都将放缓的背景下,习惯了以往外部创造带来流动性泛滥的市场将会经受考验。
虽然中小银行明显感到流动性紧张,并对准备金率上调等政策措施高度紧张,但央行12日还是宣布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观察家认为,央行此举旨在控制信贷增量,并抑制通货膨胀。在央行眼中,银行流动性依然处于过剩当中,但由于准备金率多次上调的累加效应已经显现,加上市场效率等原因,部分机构手中的“钱”明显吃紧,这势必对债市行情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还有分析指出,央行12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但是在反通胀的要求下,央行仍很有可能在未来选择合适时机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