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价格的上调加重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引发债券收益率出现一波上扬,市场谨慎氛围浓厚。
19日晚间,国家发改委宣布上调成品油价格和电价,市场通胀忧虑上升,而紧缩预期也有所升温。
油电价格上调次日,上证国债成交缩量,国债指数盘中最多下跌0.08%。银行间国债收益率各期限纷纷上扬,中长期品种尤甚,7年期品种双边买价被点击成交,收益率涨幅接近10个基点;金融债也未能幸免,7年期和10年期分别上涨8.5个基点左右。
当日恰逢10年期国债招标发行,最终票面利率为4.41%,高于市场此前的预期,继续打压现券市场,市场对中长期品种相当谨慎。
目前,市场正在消化上周的大幅调整,昨日债券收益率已经企稳甚至回落。
短期来看,油电价格上调对CPI直观上的冲击并不明显。测算显示,二季度开始,CPI翘尾因素逐月回落,6月份为4.5个百分点,而7月份则大幅下降至3.5个百分点,8月份更低,为2.3个百分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下降了2.2个百分点。
翘尾因素“高台跳水式”的下降使得至少从CPI数据上看,通胀压力没有陡然增加,只是会延缓CPI预期中的回落进程并降低回落幅度。分析认为,这是管理层选择在此时上调油电价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作为重要的能源甚至原材料,油电价格的上扬将会对工业品出厂价格带来冲击,从而推动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上调后,机构纷纷调高对今年PPI同比涨幅的预测,峰值甚至超过12%。5月份,PPI同比上涨8.2%。
虽然油电价格上调对短期CPI涨幅不会带来大的冲击,但是其向下游传导的压力依然存在,被视为继食品价格上涨后的“第二波通胀压力”。业内人士称,油电价格上调对CPI的间接传导效应还需要观察,但抑制通胀的任务将无疑非常艰巨。
世界银行日前大幅调高对我国今年通胀率预测,由4.8%上调至7%,原因是工资上涨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可能对物价产生溢出效应。
抑制通胀任务的加大使得市场认为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从紧,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五关于加强反通胀力度的言论也加重了市场的紧缩预期,而这对债券市场又是一大打击。
分析认为,在可供选择的调控政策篮子中,汇率的调整速度可能会放缓,而准备金率也还有上调的空间,与此同时,加息的空间也正逐渐被打开。美元汇率的反转和欧美利率的调升为人民币利率提升提供了宽松的外部条件:美元收益率的提高减轻了热钱流入的压力,而人民币利率的提升也有助于防止资本流动的突然大幅逆转。
当然,反对者认为,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的效果有限,而且还会“误伤”部分经济主体,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因此,如何在从紧货币政策下,保证一些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将变得更为重要和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