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提前公布宏观经济数据,昨日招标的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再度下跌19.32个基点,而此前4个交易周,1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已相继下跌3.25个基点、2.16个基点、9.73个基点和20.47个基点;市场对于央行将在近期再度降息的传闻一时四起;而3季度不容乐观的数据也成为央行再度降息的催化剂。在进入降息周期、经济下行趋势已经明朗的前提下,当机立断调整利率将为未来进一步的调控奠定良好基础。
近期是数据发布的高峰期,央行、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宏观数据。有四个方面的数据值得关注。第一,GDP增速。第三季度GDP增速为9%,低于市场预期的9.7%水平。过去30年经济平均增速为9.8%,GDP10%左右大体上是目前经济的趋势增长水平,三季度9%的增速已经低于趋势增长,国内经济衰退趋势已经确立,目前要保增长,避免硬着陆。第二,货币供给增速快速下降。9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继续下降,同比增长15.29%,为近三年来的最低增速;而M1增速继续大幅度下降,增速为9.43%,创出十年来的新低点。货币增速下降直接决定了市场流动性的收缩。第三,企业现金流短缺。9月份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已经降至7%的水平; 9月末的企业活期存款总额为9.06万亿元,比07年底减少了1000亿元。同时,3季度新增贷款额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00亿元,多增的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尤其是票据融资,而中长期贷款依然保持同比少增。短期贷款的激增主要源于企业的需求,联系到其活期存款增速的下降,反映企业正普遍面临着流动性问题。第四,预期发生变化。9月份居民存款增加3250亿元,且存款定期化趋势愈演愈烈,定期存款占银行总存款的比重已从年初的52%上升至目前的57%,显示投资意愿萎缩,且近期降息预期的加大也使得资金加速转为定期存款。而中长期贷款的减少主要源于居民房贷需求的下降,3季度的中长期贷款同比下降了2000亿,反映出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
宏观方面疲弱的数据,确立了经济下行周期,也正式宣告降息周期的来临。但是,央行会否在一个月内进行两次利率调整?是当机立断调整还是继续等待时机?目前来看,迅速采取行动或是较好的选择。
其一,从3季度的数据来看,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很明显,通胀也得到有效控制,而调控政策是为了熨平周期,相机抉择的政策在趋势明朗之时早调肯定是比晚调要好。其二,中金的研究数据显示,在1998-1999年经济下行周期中,即使降息贷款增速仍大幅放缓,可见短期内利率政策对于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就是说货币政策是有时滞的,对经济的拉动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央行当机立断采取行动,却能表明一种态度,这将刺激银行的贷款意愿。其三,从历史规律来看,在降息周期中,如果不早调,将来调整的幅度将更大,而在相机抉择政策调控思路指导下,势必会增加过度调控的风险。最后,历史数据显示,我国的存贷款利率还从没有在一个月内进行过两次调整,如果央行在近期再度降息,将改写历史,也反映出调控政策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