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整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由原来的每周发行改为隔周发行,以加强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充分供应,这是央行自2004年以来首次调整1年期央票的发行频率。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此举一方面可能希望稳定近期有些“混乱”的央票市场,同时也可能有意弱化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的政策信号功能,加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充分保证市场流动性。对此,我们认为,目前一年期央票利率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倒挂,机构投机性驱使一年期央票利率继续下行,停发可抑制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其次,可促进行商业银行主动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资产,将流动性引向银行信贷。
从市场资金面来看,后续依然会保持乐观状态。债券市场的主要机构为银行和保险,近期,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均表示,将继续减持股票等权益类投资比例,增加债券和存款等固定收益类投资。从数据来看,保险资金今年来大幅“调仓”,截至2008年上半年末,整个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为27063亿元,其中银行存款6978亿元,占比25.8%;债券14508亿元,占比53.6%;证券投资基金1855.4亿元,占比6.9%;而股票及股权投资2905亿元,占比仅有10.7%,远低于去年的17.6%。而近期,金融危机的爆发将股市的风险显露无遗,仅债市独善其身,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下,国内机构的投资渠道中短期内仍将局限于风险较小的债券市场。
从市场供给来看,国债发行规模明年也将增加。2008年全年,中央财政国债规模为600亿元,而2009年可能高达2000亿元。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债发行量的剧增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投资拉动的国内需求,使中国经济免于东亚、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崩盘命运。发改委人士称,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在内,都已经着手准备一个多月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届时,财政政策是否由“稳健”重归“积极”将有最终定案,而在此之前,国债发行规模也将最终敲定。对市场的直接影响看,国债规模的扩大使得市场资金面将受极大考验。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们对国内经济有近则通缩、远则通胀的担忧,周小川在日前称,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从国际看,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下,一旦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国际商品价格就可能重拾涨势,资源和要素价格出现趋势性上涨的可能仍然存在。从国内看,也存在较强的工资和成本上涨预期。而从中短期看,我们对债市依然有较乐观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