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城投当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源于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地方投融资平台相继涌现。事实上,各个城投公司除了承担地方政府的融资功能以外,还承担着兴建高速公路、水利建设这样一些职能。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管理得好,城投是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但当前大家更关注的问题可能是城投的风险及其如何化解。
“1997年6月16日开通的时候,整个下半年的交易量是308亿元,现在一年是300多万亿元,每天是1万亿元。”这是近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开通18年之际,一位债市“老人”信手拈来的一串数字,波澜不惊地道出了这个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事实上,银行间债市正是中国债券市场不断壮大的主流与缩影。
不过,引人入胜的景致似乎总免不了峰回路转与柳暗花明。今年以来,在典型的股债跷跷板效应下,一路走过的债券市场突然间沉寂、安静了不少。但与市场运行起起伏伏不一样的是,债市改革这根宏大的主线却一直在悄然贯穿着。
债市改革多箭齐发
“发展到今天,今年的债券市场可以说是改革步伐非常大。”在近日由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发展网主办的“2015中国债券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副所长杨萍如是表示。
2015年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公司债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公司债的发行主体由上市公司拓宽至所有的公司制法人。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司债的改革力度无疑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债券。随着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不断增长,不同的债券品种也开始进入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有一般事务债,也有专项债、项目债,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今年应该是开启了大幕。”杨萍表示。
再一方面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改革力度。去年11月份,票据纳入项目债,有效地满足了投融资领域跟债券市场改革发展的需求;而刚刚落地的消息则是,私募基金在投资者的构成方面正不断扩展。
而除了从国内投资者构成方面不断拓展,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大大加快。201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批准的境外投资者不过34家,而今年1至5月份,新批准的机构已经达到32家。“从这个角度来讲,银行债券市场不管是改革还是开放,今年以来步伐都是大大加快的。”杨萍向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企业债券管理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当前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增速为11.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是在20%以上。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7.4%的融资增速,投资的增长规模应该达到15%以上,而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但7%的目标下现在的投资只有11.4%,而且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杨萍称。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融资的来源也就成了一个大的问题。“在预算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债券的责任也就非常重大。”上述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今年发布的关于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支持重大项目的实施到“四大领域”的投融资体系改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是正逢其时的。”
城投风险基本可控
梳理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城投当然是绕不开的话题。源于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地方投融资平台相继涌现。事实上,各个城投公司除了承担地方政府的融资功能以外,还承担着兴建高速公路、水利建设这样一些职能。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管理得好,城投是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但当前大家更关注的问题可能是城投的风险及其如何化解。
“评级公司的观点也好,还是其他业内人士的观点也好,我们认为整体的风险是基本可控的,值得关注的是个别地区的风险。”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忠红表示,至于风险的控制先是增量,然后是存量,此外还要应对流动性等压力。
“预算法出台以后,明确了地方政府可以举债。而在此之前,他自身可能都不明白自己有多少债务,更谈不上控制;明确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债,而且只能以举债这种形式来融资,这样相对于城投公司代表地方政府举债的形式,地方政府的债务比较透明化,也更加容易能够采取控制的手段。”张忠红认为,这是从增量的角度看。
盘活存量亦是应当推崇的,从监管的角度看,主要是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以及PPP项目。而至于流动性压力,据张忠红估算,整个2015年,地方政府需要应付的债券量大概为8万亿元,其中承担担保义务的债券额度3000多亿元,负有救助责任的债券将近6000亿元。
“这个量还是比较大的,尤其现在融资渠道收紧,并且短期债务压力比较大时,流动性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前一段时间财政部出台了1万亿元的债务置换方案,这是用置换的方式来减轻流动性的压力。”张忠红表示。
市场化管控债券风险
而在债券市场改革向前与整体风险可控的基本判断下,对于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又该如何在当前和未来管控好风险呢?招商证券固收研究主管孙彬彬认为,在当前的背景下管控好风险至少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知道当前宏观调控的逻辑和背景是依靠既有工具基础上的创新来稳定目前的局面。“现在主要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所以发改委最近一个月的政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四个专项企业债等;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宏观调控背景下风险其实是缩小的。”孙彬彬表示。
其次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对于宏观调控的大格局而言,创新改革是大方向,但是稳增长的前提也很重要。“稳增长如果基础比较牢固,那么一定会把重心转向改革和调结构,这就意味着新常态下的违约一定是"常态"的。”孙彬彬称,这也就意味着控制好中长期风险是极其重要的投资策略。
再次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应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将投资建立在丰富的债券基础和产品框架体系之下。“要做大的固收配置,要做相对收益、有大格局大视野,而不是单单局限在短期的狭隘格局中,这是必然要做出的选择,并且只有在这种选择下才能知道潜在的风险。”上述人士称。
事实上,让市场自发地去寻找信用的定价、收益的定价、收益的曲线,这是最好的保护投资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