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多方的反击战在债市回调之后首次上演。国债指数开盘108.23点,早盘在长债和部分中期券种的反击下,指数最高上模108.48点,并最终收于108.39点,涨0.15%。全天成交8.6551亿元,与前一交易日基本持平。
上周国债市场走出了持续下滑的行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央行领导对债市收益率过高的警告仍在发挥余威。另外央行逐步收紧资金。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1000亿票据和100亿的正回购。但前一周票据和正回购到期为650亿,最终的净回笼资金规模只有450亿。据统计,上周到期的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只有490亿,这样央行至少回笼资金610亿,创下了近期央行单周资金净回笼的新高。同时,新债的发行利率也出现偏高的现象。种种迹象似乎预示着债市的调整已在所难免。
风险日益突现专家表示,随着债市长时间的攀升以及近日的持续向下,市场风险也日益突现。首先,银行风险更为集中。从前两个月份的金融运行数据看,“宽货币,紧信贷”的状况有所加剧;而从商业银行存贷款增加的情况看,也出现了存贷差拉大的趋势,9月底商业银行贷存比进一步下降至69.39%,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也进一步上升,9月底达到了3.96%,为下半年来新高。这些都反映出当前银行资金异常宽裕,这种因素的影响下,货币市场的收益率却一路走低,目前已严重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在银行贷款等收益类资产无法短期内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面临巨大的资金运营压力。央行对当前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虽不认可,但应对热钱投机也需要较为宽松的资金面,所以通过公开市场的微调来防止货币市场利率过快下滑就成为一种选择。
与此同时,宏观环境中的升值预期给货币市场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有部分市场主体判断,人民币升值的兑现低于国际游资的预期,将促使大量资金涌入中国,货币市场资金供应量将有更为显著增加。这一点在市场构成中,有了些许反映。不过,针对这个说法,建设银行黄建峰认为,人民币升值政策传导到我国货币市场资金供应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即时的效应。
调整幅度有限对于此次债市向下的幅度,海通证券的王亚南认为,虽然央行上周五表达了对债券市场低利率风险的担忧后,债市应声而跌,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将很快对这一状况进行调整,外汇占款增速减慢、国际环境利率上升给央行提供了调解货币市场利率的机会,但是资金面宽裕的局面还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外汇持续流入的局面短期内也不会有所扭转,信贷状况也未出现积极变化的信号。因此,虽然央行有所警示,市场利率将有所上升,但是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很小。
由于受到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强烈投资需求,中长期债券将获得一定的支撑。短期内,中长期券将根据央行的态度对过低的收益率进行调整,但是调整幅度将十分有限,市场将很快企稳并有所上扬。
还有专家分析,基本面和资金面依然对市场构成有力支撑,没有出现恐慌抛售,成交量可窥斑见豹。短期下跌动能不足,但上涨也需要调整喘息。近期市场负面因素有所增多,短期内打击了投资者继续做多的信心。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下跌,10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仍旧会对债市形成支撑。
同时,外资进入国内债券市场的力度在增加,上海银监局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2005年6月底,上海外资银行人民币债券投资余额占其人民币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由2002年的0.17%上升至17.22%,期限相对较短的金融机构债券是其近期的主要购入品种。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外资对国内债券的需求还会增加。
因此,短期内债市的趋势性下跌很难形成。投资者仍可谨慎乐观对待后市,但要增强风险意识,毕竟当前债市处于历史高位,且各券收益率已经没有太多投资优势。在各券的把握上,应关注成交活跃、流动性较强的品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