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评论 - 正文

债市仍将受制于“紧缩”预期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闫立良 2006-07-30 10:09:0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的影响,本周一上证国债指数收出了一根长阴线,随后的四个交易日将这根长阴线消化掉,周五收出红十字星。但业内人士对债市的前景并不乐观。他们认为,此次的紧缩政策在市场的预期当中,尽管并未采取加息的措施,但未来紧缩政策组合拳的威力也不容忽视。因此,未来债市将在紧缩政策的阴影下起起伏伏。
  
  紧缩周期远未终止
  
  本周中央领导人相继就经济问题发表谈话,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是核心问题,而抑制银行信贷的过度膨胀则成为现实的问题。也就在本周,央行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搞好金融宏观调控,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管理层透露出的信息看,对于紧缩政策的预期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对债市产生重大影响。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调节准备金率连同定向央票发行的常规化成为比较理想的政策工具。
  
  在本轮紧缩周期中,央行选择了多次小幅度紧缩的方式应对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造成的经济过热现状。在继7月5日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央行将在下月再度上调0.5个百分点。此举表明,央行对于抑制经济过热以及货币信贷大幅扩张的态度十分的坚决,短期内频频使出定向央票、准备金率等紧缩组合拳,而央行的这种紧缩政策无疑将对债市产生深远影响。
  
  而调整准备金率是从降低信贷供给量的角度来抑制信贷的过快增长。央行用意非常明显,就是通过回收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缩减可贷资金的总量。同时辅以定向票据发行,对“不听话”的银行进行惩戒,迫使银行自愿约束贷款行为。
  
  尽管调整准备金率对流动性的收紧也仅能起到短期止痛的作用,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但由此可能产生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心理预期。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表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今年可能还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年底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升至10%。申银万国研究员陆文磊则表示,调整准备金率向公众传递了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信号。
  
  市场进入弱势状态
  
  尽管本周后四个交易日成功地消化了上证国债指数周一收出的大阴线,但分析人士仍然对债市后市乐观不起来。金元证券的分析师认为,从整个市场形势看,近期短期债券调整幅度确实很大,其中1年央票从4月初至7月份收益率已经上升了接近100基点,上升幅度速度已经与2004年2月至5月份的巨幅调整大致相同,债券市场显然已处于典型的弱势中。
  
  6月份以来债市资金面不断趋于紧张:一方面,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存款资金向股票市场分流较为明显,加上信贷继续保持加快增长,银行在债券市场投资上的资金来源明显减少;二是央行不断加大回笼力度。而且此次准备金率上调将对债市产生较大冲击,预计7天回购利率上涨空间估计在20个基点左右,1年期和3月期票据利率上涨空间估计在10个基点左右。
  
  目前1年期央票与1年期LIBOR的利差已经降至3%以内,因此,货币市场和短期债券利率上涨的空间不大,在短期内惯性上升后有望企稳回落,短期品种是比较好的规避利率风险的品种。但目前长期债的收益率仍然比较平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许是两个不同时期的通胀水平和市场预期。2004年一季度,通胀水平已在3%附近徘徊,进入二季度通胀水平更是向5%迈进,市场处于强烈通胀恐惧下,并最终引发了中长期债券的巨幅暴跌。然而2006年二季度至今,通胀水平虽然有所抬头,却只是在1.2%—1.5%之间缓慢上升,并且市场普遍预期通胀率不会大幅上升。两种截然不同的通胀形势,导致了市场两种不同的对待长期债券的态度,也许,这正是目前收益率曲线难以陡峭化的原因。  
   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准备金率上调对债券市场的负面冲击相对温和,从现实情况来看,也确是如此。另外,由于预计9月份之前央行再次出台全面紧缩政策的可能性较小,因此,7月下旬至8月份债市有望暂时出现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平稳期,但债市的中期弱势难以根本改观。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