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情况看,成交量明显成放大之势,中长期品种的做空动能均有所增加,市场出现一定卖空行为,主要原因为年底机构兑现利润及股市的持续火爆分流部分投机资金。另外,本周相继公布了11月份的经济数据,积极因素大于隐忧,市场对紧缩预期的压力有所减缓。尽管上证国债指数仍旧在60日均线下方,但已出现明显的缓和迹象。
经济数据相继公布
央行发布的11月金融运行数据显示,11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6.8%,增幅比10月低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11月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935亿元,同比少增315亿元,连续3个月同比少增。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明显控制。央行表示,主要原因是11月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货币乘数明显下降,有效制约了金融机构货币扩张能力。
信贷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余额2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比10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是今年4月以来首次低于15%。
一家创新类券商的宏观经济研究员认为,在前年和去年的调控中银行压下的一批信贷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得到集中显现。目前银行也压下了一些项目,明年的信贷投放压力依然很大。依然强劲增长的贸易顺差还在给中国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央行还将处于被动调控的位置。
11月份我国出口增速为32.4%,进口增速为17%。进口增速虽比10月份有所回升,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进口增速的低位运行,出口增速的高居不下,造就了23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该研究员指出,贸易顺差的高居不下,进一步加大货币供给增加的压力,加大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有可能进一步使得投资增加,同时对外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11月份CPI同比上涨1.9%,高出10月份涨幅0.5个百分点,与年内高点持平。突然走高的CPI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另外,从明年1月1日起,国内成品油市场正式对外开放,成品油价与国际原油接轨的新时期将开启。这位研究员表示,油价改革将对PPI和CPI上涨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天然气价格已经上调,未来油价若与国际接轨,将有一定的涨幅,因此,未来CPI存在上行的压力。
“11月投资增速的反弹建立在前几个月投资骤然下降的基础上,这也符合行政调控见效快、反弹快的一贯表现。另外从全年来看,投资增速可以得到控制,1-11月累计投资增速延续下滑趋势。因此,严厉的紧缩措施近期可能不会出台。预计政府总的调控基调还是有保有压的结构调整”。这位研究员指出。
数据显示,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6%,11月单月同比增速为25.1%(10月份为16.8%),高于市场此前的预期。
最后,这位研究员表示,投资者要随时注意经济数据的变化,尤其是CPI的上涨幅度。如果未来升幅过大,不排除央行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的紧缩手段。
市场出现缓和迹象
加息传言并未成为事实,1200亿央票的发行让债市长舒了一口气。本周上证国债指数收出了一根小阳线。
央行在多次紧缩政策实施后,本周再度宣布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定向发行1200亿元央行票据。债券交易员认为,此次第四次定向央票发行与上月调整准备金率的间隔并不长,并且上次紧缩还造成了回购市场利率的飙升,最终央行依然决定在年底作出紧缩的举措,调控流动性的紧迫性可见一斑。此次央票的发行,除了要解决年底的资金积聚现状,还有可能是为明年春季的紧缩政策定下基调。
12月11日,央行以2.7961%的收益率向部分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定向发行了总额为1200亿元的1年期央票,此次被定向的银行按照自身存款总量的0.5%认购。这是央行今年第四次发行定向央票,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发行的定向央票收益率2.7961%与目前央行例行发行的1年期央票利率相同,不具惩罚性,性质类似于数量招标发行,目的就是为了回收流动性。
定向央票的发行,取代了市场担心可能再度出笼的加息政策,使得市场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可能过于紧缩的压力有所舒缓。在央行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定向央票也被认为不属于“猛药”,而是针对流动性过剩的微调工具。
1200亿元定向央票的发行并未使资金面出现紧张,市场流动性仍然宽裕。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虽然略有上升,加权平均利率上升1.33个基点至2.1453%;但主力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却继续下滑了0.15个基点至2.2357%。
经过一年的政策调整,目前金融机构的超储率在2.5%左右,这一看似历年最低的超储率却仍然达不到监管部门认为的合理水平,12月11日发行定向票据无疑又将缩小金融机构的超储率,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发生效应的时滞缩小。
东吴基金的分析师认为,央行选择在年末发行定向票据,而不是动用更为强硬的调高超额准备金率政策无疑是一着妙棋,既选择性地“精确制导”(仅仅针对大机构)又不至于影响到资金紧张的中小机构,而发行以后融资利率的走平仍然显示出当前市场资金面的宽裕。
分析人士认为,从市场情况来看,市场持券的谨慎和债券收益率的缓慢调整可能成为12月份的整体走势。考虑到年底和春节的日益临近,市场有必要保持宽裕的流动性,短期内债市仍将迎来缓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