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都农商行副行长刘津: 低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债市 “新常态”将长期存在)
“债市经历了近三年的牛市后,近期的收益率开始一路下行,加之2015年四季度以来的"资产荒",大家明显感到钱越来越难赚了。收益下行的同时,信用风险也不断的累积。”11月29日,成都农商银行副行长刘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一届亚洲金融年会——债市论坛上表示,“钱难赚的原因,一方面源于曲线整体在不断下移,另一方面曲线变越发平坦,投资的骑乘效应在减弱,投资交易的机会在减少。”
他认为,债券市场出现了收益与风险相背离,低收益率与高风险并存的“新常态”或将长期存在,而作为债券投资者的中小银行,应在努力增厚收益的同时,防范债券市场风险。
2014年至今,市场违约债券已超过90只,违约金额超过400亿元;穆迪公司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债市违约率已上升至0.56%。
债市“新常态”可能长期存在
刘津援引数据称,截至2016年11月24日,各债券品种到期收益率较2014年初均有大幅下降,10年期利率债方面,国债下行了175BP,国开债下行263BP,5年期AA+评级信用债来看,城投债、中票分别比2014年初下行了380bp和327bp。
“在收益率下行的同时,各品种债券与国债的风险溢价也在快速收窄,呈现出了信用等级越低,信用利差下行幅度越大的特点。”刘津说。
与债券市场的一路高歌猛进相对应,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却在频繁爆发。自2014年首只违约公募债“超日债”现身以来,债券违约从交易所市场传导到银行间市场,违约主体也从中小企业,向大型民企,地方国企,央企蔓延;违约债券包括了公司债、企业债、短融、中票、PPN等多个品种,基本实现了债券品种的全覆盖。
刘津指出,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部分落后企业必然出现经营亏损,甚至破产重组,因此基本面的信用风险在增加;同时,为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央行也有意维持宽松的货币供给,目前市场资金面处于一种总量宽松的状态。
“所以基本面信用风险恶化,资金面总量宽松的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长期存在,进而使得高风险与低利率的债券市场"新常态"将长期存在。”刘津称。
防信用风险需“内外结合”
“目前中小企业债券投资的主要参考依据,还是外部评级。”刘津表示,但外部评级存在风险辨识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评级的等级分布过于集中,“94%的债券发行时评级集中于AA、AA+和AAA三个信用等级。其中AA评级在整体评级中占比高达46%”,二是级别调整迟缓且不充分。
因此,刘津建议,中小银行可将委外合作作为债券业务起步的切入点,借助券商、基金强大的投研能力和风控手段,提升自身能力,并取经学习债券评级方面的建设方案;同时,中小银行还可以与专业的评级机构合作,提供定制化的债券风险服务方案,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但刘津强调,在目前债市“新常态”下,中小银行还应当重视自身债券内评体系的建设工作,原因在于,与外部评级相比,债券内评具有独立性、及时性、精细化等诸多优点。
具体操作上,刘津以成都农商行为例提供参考:一是组建了信用评级团队,招募了具有债券评级经验,宏观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制定了内部信用评级管理办法,规范了业务流程,将内评系统嵌套到现有的具体工作中;三是已完成了城投债、部分产业债的模型研发,并与基金、券商等信评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前述模型进行了多次测试和微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