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评论 - 正文

中诚信:警惕债市信用风险发酵 违约退出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7-02-27 09:41: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日前,在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亚布力金融风险论坛上,发布了《债务规模刚性压力下的结构转换与风险释放》报告,指出2017年债市违约风险难有实质性改善,3月和5月可能是违约集中发生的时间窗口。同时,10家已违约主体将于2017年面临合计27只存续债到期,流动性紧张推升连环违约风险,交易所债券市场也将迎来回售及兑付高峰期。在此背景下,违约退出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将继续发力。

信用风险或持续发酵

《报告》指出,展望2017年,在外需持续低迷疲弱、消费增长略有趋缓、去产能调结构持续推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可能还将持续发酵。另一方面,存量债券中有约4.2万亿元信用债将在2017年到期,如果考虑到未来几个月新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及超短期融资券也将于明年底前到期,则2017年实际到期信用债规模可能将超过5.5万亿元,可见2017年企业偿债压力仍不小。

“而在楼市防泡沫、金融去杠杆、汇率贬值压力下,我们认为2017年货币政策可能不会较2016年更宽松,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再融资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尤其是此前已经发生过违约的主体,即将到期的存续债发生违约的风险更大。”中诚信方面指出。

综合考虑,中诚信预计,2017年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水平难以出现实质改善,市场潜在的违约风险仍比较大。分月度来看,2017年3月和5月偿还规模约在5000亿元左右,高于其他各月到期规模,这两个月同时也是主体等级在AA以下及无主体评级债券到期规模最大的月份,可能是违约集中发生的时间窗口。

部分企业在发生违约后,由于经营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外部融资环境的恶化趋势也并未有实质性缓解,处于存续期内的其他债券可能发生连环违约。2017年将有10家已违约主体面临存续债到期,涉及债券共27只,其中包括中城建控股集团、上海云峰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山东山水、川煤集团等已连发多只债券违约的企业。未来应继续警惕已违约并仍有存续债的发行人因流动性紧张引发的连环违约风险。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报告》指出,未来1-2年将是交易所债券的密集回售及兑付期,债务偿还压力将继续上升。2017年公司债到期及回售金额合计将比2016年增加一倍以上,其中一般公司债到期及回售到期规模分别约1600亿元和700亿元,私募公司债回售到期规模将高达2900亿元,正常到期规模超过700亿元。另外,2017年到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接近700亿元,其中收益权类产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随着违约事件的逐步增多,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对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2016年交易商协会已出台《投资人保护条款范例》,通过在募集说明书中以条款形式明确投资人保护涉及的核心要素,约定发生触发情形后的处理程序以及发行人、投资人以及主承销商的各方权责,从事先丰富债券约束条款方面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中诚信预计,未来其他债券监管机构也会陆续出台相关的投资者保护政策,政策方向除进一步落实偿债保障机制的实施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持有人会议及受托管理人制度以及违约后的司法救济制度等也将是未来政策的重点。

“中国债务规模短期不可能出现明显的下降,比较可行的是调整债务结构来缓释债务风险,债务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分布处于较大的不平衡状态,企业部门债务明显高于政府和居民部门,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来看,美国政府善于利用债务工具,美国国债给美国经济发挥了巨大推动力,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是,当下一个问题是投资效率下降,投什么往哪里投对政府的投资形成考验。”中诚信集团董事长、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则认为:“我国债务规模偏大,尤其是企业部门债务水平过高,短期内很难解决,只能靠长期的经济增长解决消化,所以今后一段时间稳增长非常重要。实体经济的增长要看民营经济,在美国和欧洲都提出减税计划的大环境下,政府要着力减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